第364章 全力以赴

李傕、郭汜传首太原之际。

第一批从黄白城迁徙的奴隶、被解救的女眷、财富、朝廷遗失的籍册、器物已运抵韩城,将从龙门津渡河去汾阴,然后乘船逆汾水北上。

要么安置在平阳侯国五县之内,要么安置到太原。

而第二批从右扶风迁徙的人口、物资也向着蒲坂津、龙门津两个渡口集结。

同时被改编的关中各将部属也在迁徙迁徙,赵基临时在平陵休整,详细操作整编之事。

而苏氏以及附属的士人家族也都打包,推搡车辆尽可能携带更多的粮食前往龙门津。

他们将会在龙门津渡河,向北迁入西河郡。

整个三辅、河东、河西、太原、弘农都在进行重组。

赵基自身有总体调度的概念,也知道要建立的是个怎样的世界。

可以说是照猫画虎,有个大致的奋斗、参照的轮廓在。

河东、太原在外调五部营、五千车骑化虎步军后,更是在一道道命令之后加紧制作新的军服、旗帜。

关中各军不缺器械,也不缺修缮、改造器械的技术力量。

关中各军缺的是新的生活共识以及粮食,赵基带来了新秩序,更给每个吏士安排了最少两套夏季军服。

最新的一批军服、鞋袜已从太原起航,他们将运往潼关附近的风陵渡。

然后撤回,并与其他船队一起转运龙门津、蒲坂津的迁徙奴隶、民众与物资,大多数物资会装船逆汾水而上,运往太原。

除了这些,平阳侯国游牧的一些义从部落也开始沿着汾水向下游游牧,他们将被暂时安置在泾水、洛水、渭水流域,组成协助剿匪的骑兵队。

关中打成了废墟不假,很多士民扶老携幼出逃外地,可大量的财富四散。

这个地方,可以说是穷的只剩下没用的钱了。

赵基也是有意照顾这些隶属于他的义从家族小部落,他们迁入三辅游牧的这段时间里,仅仅是出售畜力,就能搜集来大量的金钱。

现在三辅动乱初定,匈奴人还没意识到这里的巨大商机。

赵基准备先赚这笔钱,只要迁来的部众出售畜力换取到足够的利润,这些部族就能去匈奴各部那里购买、置换畜力兽群,再贩卖到关中。

等去卑、刘豹、贺兰力征这些人意识到,并想要加入进来的时候,这些迁入关中的小部族就已完成了原始的累积。

赵基很想看看,赚钱完成积累后,这些深受汉化的匈奴小部族会怎么发展。

是供养子弟读书,还是路径依赖继续游牧、重视商业,又或者本性不改痴迷于游牧生活。

晋阳上东门,李傕、郭汜首级就悬挂门前木桩下,还用铁笼保护,免得鸟雀、乌鸦啄食。

经过盐腌硝制,两颗头颅干燥缩水皮肤紧绷而泛白。

李傕的女儿李茱乘车而来,隔着人群观望那看不清楚的头颅,默然无语。

吕绮与她同车而来,此刻神情平静。

她们很早就认识,长安政变之前,她们这些人里的带头大姐是董白,长安政变后被斩首于郿坞城外。

吕绮看到的已经不是李傕、郭汜的头颅,仿佛看到了自己老爹吕布的头颅。

当年董卓举行宴会时,赴宴高声畅谈的文武大员,这些年一茬茬的死。

李傕还不算惨,最惨的是郭汜,除了五岁以下的男童,其他亲族男丁尽数被集中处死。

而这些男童,也被赵基分散交给自己的骑奴家族抚养。

当年董卓襁褓中的幼子,九十岁的老母,尽数被斩杀。

比起当年的朝廷、王允,赵基实在做不出处死孩童的事情。

李傕、郭汜集团以及其他关中将军过去掳掠的宫人、士人女眷也都被解救。

经过筛查后,一部分人会送到平阳皇后行宫那里;绝大多数会送来晋阳,与太原大族、豪强女眷混编,先进行集中劳动。

军队立功后,会逐步分配给有功吏士成家。

这个过程里,太原大姓、豪强女眷的仇恨太深,原则上只分给有功的匈奴义从。

实际执行时,因这些女子拥有文化、美貌优势,更受军吏的追捧。

所以分配时很难执行到位,分配后还出现了私自‘调剂’的现象,赵基索性停止这部分女眷的安排。


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